有人已经在硕士期间发了16篇论文了!
其中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
(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
EI会议论文4篇,
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
这样的成就让很多博士生都惊呼
是在下输了......

孙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曾获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
新闻一出,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有人质疑文章有水分,


还有人认为根据发文量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非常不合理,获得博士学位除了论文要求,还需要学籍,没有博士学籍直接授予学位并不合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并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只要通过论文答辩,就可以授予博士学位。因此,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是符合规定的。
该不该因期刊论文成绩显著而破格授予硕士生博士学位?
根据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的说法,是否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取决于专业评价和同行评价。只要学术委员会认为该学生达到博士水平,就可以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不受论文发表地点或期刊等级的限制。这种做法旨在鼓励学子通过超越常规的学习规划实现充分发展,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有积极意义。
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是否会引发“东施效颦”现象?
专家指出,即使有高校规定硕士生发表一定数量的SCI论文就可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但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人相对较少。个别案例不会引发普遍效仿,门槛很高。因此,凭借期刊论文成绩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并不会导致大规模效仿。
硕转博制度和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各有何作用?
硕转博制度是一种入学机制,通过统一的转博考试选拔优秀硕士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是一种有效的选拔机制。而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则是一种结业机制,用于表彰在科学或技术上有重要成就的人。两者都是为了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有其作用。
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与其把时间花在质疑别人身上,不如借鉴一下别人成功的方法,在《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一文中,孙光宇重点分享了自己的发文经验,总结如下:
模仿的重要性:在科研初期,模仿前人的研究方法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重要途径。
复现研究:通过编程和实验复现已有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基础知识并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为后续创新打下基础。
2. 选择研究方向
成熟 vs. 新兴领域:在成熟领域中,很多想法可能已被探索,而在新兴领域中更容易发现新的研究机会。
重要性: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是成功的关键,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金子”。
3. 科研方法与时间管理
分辨优先级:研究者需要学会识别值得投入时间的项目和重要问题,避免在不重要的细节上浪费精力。
努力与方向:虽然努力工作是必要的,但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更为重要。
4. 面对挫折
论文被拒的经历:第一次论文因不成熟而被拒,虽然让人沮丧,但也成为了成长的重要契机。
分析与改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改进研究方法,增强后续工作的成功率。
5. 大学生活与自我发展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本科阶段,重点应放在打好学术基础上,避免急于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
持续探索: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后,应该坚持深入研究。
孙光宇的科研经历让我们看到,成功的科研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努力,更需要对方向的敏锐把握和对失败的正确应对。对于正在求学和从事科研的人来说,保持初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将会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全期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