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核心期刊拒稿怎么办?——修稿的三项修炼
什么样的文章值得修
论文被拒稿后,第一步要考虑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论文还有多少修改价值。怎样的论文有必要修?小编觉得,一篇论文有必要修,是由于它具有一定的价值,起码有某个方面的亮点。沒有任何价值或亮点的烂尾楼(论文)还是拆了重造算了。一篇论文有价值,很有可能起码具有下面几个情况:
(1)文章观点有价值
这些有价值的观点应该是创作者独特的观点。我一直坚信,针对某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独特的认识,这就是论文的灵魂。
文章的结构架构和语言表达是围绕这种灵魂建立起来的。一旦产生这种核心观点,就要表述出来。
说服自己,是表达的第一步,便是要从自己的判断来不断确定这种观点有没有价值。
说服他人,是表达的第二步,便是让他人可以信服,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能让审稿人和编辑信服。
但有些时候,本来自己有个有价值的观点,却说服不了他人。那便是表达论证的问题了。这样的论文,千万别放弃,要通过修改说服他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理论或者观点。这就是参与学术讨论与争鸣的必备素质。
(2)文章结构有价值
论文框架的构建必定是创作者尽心竭力的結果。但是审稿人却指出“论文观点不清晰、问題不明确”等问題。这很可能是论文的理论观点未理清。这样的论文如果放弃了也是非常可惜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尽可能在保留原先论文框架的根基上,通过修改去表明每一部分的内容,最少要达到能让审稿人看明白。
审稿人看不明白可能有两种結果:第一种是不管论文优劣都给你通过,另一种是不管论文优劣都给你不过。当然了,找原因主要是从自身找原因,审稿人都看不明白,很可能是自己语言构建问題。
触及论文观点的修改是触及论文灵魂深处的修改,挑战可能非常大。这通常代表着,创作者在写论文过程中,对某些观点的了解并不是很清晰,或者是对某些必要的问題欠缺交代。
总而言之,如果审稿人指出观点上的问題,并且创作者想通过修改继续说复审稿人,就要对论文的基本新思想进行深思熟虑,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思考研究过程。
(3)研究问题有价值
笔者也收到过一些期刊的拒稿意见,例如认为文章“研究问题有价值”或者“研究有价值”,但“研究不够深入”。个人认为,这样的文章放弃了当然可惜,因为期刊已经指出,这样的问题有价值,只是你做的研究太浅了。
这样的文章,需要尽快修改,但又最难修改。因为一旦你的速度慢了,别人更深入的研究快你一步,你原来研究的结果就全废了。但这种文章往往意味着原初的研究挖掘得比较浅,进一步深挖存在着较大难度。需要通过文献的进一步阅读、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数据的进一步挖掘,以实现论文质量的跃升。这往往不亚于新作一篇论文,但好处在于不用重新选题了。
如此,期刊的暧昧态度就会给我们造成纠结:一方面,期刊在对你暗送秋波“这样我的文章我们需要”;另一方面,又对你极限施压,暗示你“达不到我们标准就不好意思了啊”。
修稿的三项修炼
(1)文章观点有价值论文的修改
上面已经分析,这种文章的退稿原因是:尽管作者坚信论文观点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论证和表达薄弱,没有说服别人(审稿人)。
论证和表达薄弱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一是可能没有纳入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利用最新的研究文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至于让审稿人认为你的文章主观性太强、脱离学术史,进而显得有些自说自话。学术论文事实上有很多“用一万字来说明一个观点”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需要让自己的学术观点的呈现镶嵌于原有研究的脉络中。或者说,需要充分的文献来支持文章的论证过程。有了这些文献的支撑,核心观点还可以是原来的观点,但审稿人已经没有理由再说你“自说自话”了。
二是可能没有做必要的交代。例如,某一概念的使用方式没有被明确界定。尽管作者在文中可能一以贯之地使用这一概念,并没有违背学术规范。但审稿人也可能局限于对这一概念的另一种理解中。因为没有人(包括审稿人)可以实全知全能的。因此,尤其是在不通常使用的意义上使用某一概念时,一定要作必要说明。
(2)文章结构有价值论文的修改
在这里,不再抽象总结经验,只简单呈现一篇文章的修改过程。这篇文章事实上投了很久,一年之后才被告知不能刊出。但反复琢磨这篇文章,认为文章的结构都是很好的,而且也认为理论建构有一定价值,需要做的就是在保留原框架的基础上,改进论证说服别人。
修改过程相当艰难,长时间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审稿人似乎指出了文章的问题,但问题与我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又有出入。因此,需要理清文章的具体问题之所在,为什么会让审稿人产生这种看法。修改的第一步就是反复思考这一问题。
文章修改了三遍:第一遍,从前到后,一段话一段话去琢磨要表达的意思。当然,开始修改的时候异常艰难。因为第一段话引言部分至关重要,它需要点名研究的价值和方向,这段话是说服审稿人和编辑的关键。这段话梳理好之后,后面速度越来越快,修改质量也越来越好。以至于修改后认为结论部分是最好的。但由于开始修改较慢,各个部分之间修改过程较为独立,衔接的并不好。在“顺修”、“倒修”(由于任务量大,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天,每天修改几段话)结束后,又用一个完整的时间来“通修”,优化文章整体,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3)研究问题有价值文章的修改
“问题有价值,但研究不够深入”,笔者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退稿理由。很多时候,研究的问题有价值,说明这是一个“新问题”,说明作者在文化变化、政策变化、技术工具变化等社会环境条件变化过程中发现了新问题。但新出现的问题,研究者就少,第一个想吃螃蟹的人就缺乏足够的参考资料和文献。而且想一步到位达到对问题的深层认识难度就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急于求成,做出的论文的确有很大可能流于肤浅。
当然遇到这样问题的论文,修改起来也十分棘手。因为审稿反馈意见十分笼统,没有指明任何具体问题。这就需要自己通过多方线索锚定文章粗浅的点究竟是什么,例如通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开拓思路;进一步提升文章语言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意义以凸显研究的价值等。
笔者最近遇到的一个情景就是,文章的文献铺垫不够,文章太过单刀直入,文章观点过于简洁。当笔者进一步阅读文献时,就非常的担心:自己的论文是不是用了一个新的题目研究了一个旧的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文献分析发现,原有的文献尽管与本人论文存在着密切相关,但问题域并不一样。而且通过这样的文献挖掘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上述分析局限于论文被拒稿后的应对方式,看哪些论文被拒后值得进一步修改,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当然,对于通过编辑会讨论的稿子,修改也是难免的,文章在刊发之前往往需要几次校对和来回修改。不过这时,责编往往会给作者指明具体的修改方向。不过,既然录用了,无论编辑部提出多么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要一一解决,至少要与编辑部达成共识,即便为了修改论文“三更睡五更起”又如何?南核心北核心南北核心通南北!
当然,也有些期刊会恩威并施,让你修稿,并不意味着用稿,修到位用稿,否则退稿。不能不说这样的期刊是“最狠”的,因为他们相信“好文章都是被逼出来的”,但也应给予编辑部一定的理解,因为对于编辑部的生存之道而言,那就是“我逼,故我在”,因为“我是核心也不易”。
评论